群雄逐鹿,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格局巨变,中国企业如何破局?
2018/9/30 0:00:00 来源:塑商汇 关键词:聚风塑料网
阿里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代表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承载“NASA计划”的实体组织——“达摩院”,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2017年10月16日,阿里官方宣布,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博士、前谷歌Tango和DayDream项目技术主管李名杨博士入职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两位专家的加入,预示了AI Labs未来的产品方向,除了天猫精灵这一语音交互产品外,很有可能会推出基于视觉交互,甚至“机器人”类型的人工智能产品。“达摩院”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将全方位进军机器人前沿研发领域,与世界各国一决高下。
记者翻阅近年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相关报道发现,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产业基地,全方位抢占市场高点。其中,全球500强企业ABB(专业机械手研发制造企业)集团已建立珠海、青岛机器人应用中心的基础上,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从而进一步扩大产能;日本安川电机与江苏省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再度提升电机制造及研发;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专家德国库卡集团宣布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以求继续扩大产能。
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开设研发机构,也印证了中国是工业机器人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据统计近5年来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8%。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头号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0亿美元。
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由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本体四大部件构成,前三者分别占整机成本约35%、25%、15%,然而这三大部件大多被外资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甚至导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
占机器人整机成本最高的减速器方面,目前精密减速器市场大半被日本企业占据,当下国外机器人在减速器上的成本在15-20万,而国内的机器人的成本却在30万左右,比国外机器人成本高出近一倍;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公司的整体份额低于10%;在驱动器上同样如此,国内80%的驱动器需要从欧美和日本进口。这为国产机器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凸显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等问题上久悬未决的瓶颈。
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弱,不过,随着中国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在部分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了突破,工业机器人的部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一些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融合的新一代机器人产业也正在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赶超机遇。
中国在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上长期受制于人的情形正在发生改变。在减速器国产化过程中,出现了南通振康、苏州绿的谐波传动、陕西秦川等企业,推动了零部件在中低端机器人中的应用;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汇川技术、华中数控、新时达等公司也逐渐崛起。国内厂商正在稳步推进机器人零部件的国产化,这将降低国产机器人的成本,提升国产机器人在新增装机中的占比,更重要的是,这将打破国外品牌在关键领域的扼喉制约。
由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总计6.2-6.8万台(套),占世界市场的1/4;2016年则增长为7.24万台套,同比增长34%,远高于14%的世界平均增速。2017年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台,而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80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以上。
随着市场的持续爆发,中国工业机器人逐步突破国际“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垄断的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在当前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