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塑”到“铸”:是注塑机大佬们的勇敢一跃还是冒险之举?
2024/8/29 10:00:04 来源:聚风传媒 关键词:聚风塑料网
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舞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大戏正悄然上演!2024年7月26日,注塑机行业的明星上市企业泰瑞机器设在浙江桐乡的大型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正式竣工投产(见下图),生产4500吨以下注塑机及20000吨以下全系列压铸机,这一盛事不仅标志着泰瑞公司在注塑机领域的实力提升,更宣告了其跨界进军压铸机生产的雄心壮志,这无疑为两个行业都投下了震撼弹。
殊不知,泰瑞的这一举动,并非孤例,而是注塑机企业跨界压铸设备领域风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内一些有技术和资金加持的注塑机行业领军企业嗅到了金属成型市场的诱人气息,他们似乎不满足于仅在塑料的世界里称王称霸,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对高质量压铸件需求的增长趋势,将触角伸向了压铸这个看似技术相近实则充满挑战的新领域。
除了前面提及的泰瑞之外,注塑机业界大佬们或早或晚地入了压铸之局:成立于2002年、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模压成型装备企业 - 伊之密公司,在2004年成立了压铸机事业部;注塑机独角兽 - 海天集团在2015年开始调研压铸行业,并于2016年正式进军该市场,2017年对外销售HDC系列第一代压铸机,这两家企业均已在压铸业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据悉,另一注塑机重要制造商 - 伯乐公司宣称在今年9月也将推出压铸机产品。起家于香港的全球压铸机领先制造商 - 力劲集团,在公司成立第二年的1980年推出了第一代热室压铸机,比推出第一代注塑机足足早了九年时间。根据该公司财报披露,上一财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力劲压铸机业务营收达42亿港元,注塑机业务营收达14亿港元,在两个行业皆做得风声水起。另外,在国外,日本住友、东芝也是注塑/压铸设备双吃的知名企业。
伊之密LEAP系列压铸机
海天HDC系列第一代压铸机
力劲压铸岛
不久前,聚焦于注塑机行业巨头跨界生产压铸装备这一话题,小编与多位对注塑与压铸均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士展开交流,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市场驱动力、当前的行业态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测。
现象起因:技术同源与市场呼唤
注塑(Injection Molding)与压铸(Die-casting),两者在成型原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加热、注模、冷却等过程将材料转化为所需形状,我们可以把两种技术看作是同源的近亲。那么注塑机厂家为何选择跨界生产压铸机呢?应该说,这一跨界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一方面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拓展。通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注塑机产业一直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快速增长态势,但今天的内卷式竞争也极为严重。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企业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拓展业务范围成为必然选择,或者涉足塑料加工用机器人,或者从事周边设备,或者跨界压铸装备,如此这般的战略调整和布局并不为奇。注塑和压铸在成型原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为注塑机厂家的跨界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前面提及的跨界企业多为上市公司,可谓并“不差钱”,跨界多元化发展模式一般也是受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所欢迎的,这就为进军压铸机领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另一方面,则是市场诱惑难挡!随着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四五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了快速通道,领先于世界,对压铸件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为压铸行业发展的一个爆点,压铸市场的潜力逐渐被发掘,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着注塑机厂家纷纷试水,体现着相关企业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捕捉。
压铸而成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成型后底板
现状:跨界融合,重塑行业版图
目前,海天、伊之密、泰瑞这些跨界的注塑机厂家在压铸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凭借在注塑机领域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逐步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压铸机产品,在压铸市场打开了局面。如今,注塑机企业已成为压铸设备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它们正以自己的方式重塑着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尽管如此,与力劲、瑞士布勒(Buhler)、德国富来(Frech)等传统的压铸机巨头相比,他们在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机遇与风险挑战:跨界探索的两面性
从“塑”到“铸”,对于注塑机厂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既是拓展业务范围的良机,也意味着要面对全新的挑战。
机遇在于,压铸市场正处于持续增长期,需求旺盛,为注塑机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压铸与注塑成型工艺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有利于技术迁移和市场扩展。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原有渠道和客户资源,并将在注塑机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延伸至压铸领域,快速打开压铸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注塑机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为压铸机研发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压铸技术的创新和迭代升级。例如,伯乐公司于今年4月推出4000T超大型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机(见下图),这一创新技术路线克服了传统压铸成型方式不适用于汽车结构件上应用镁的弊端,赋予汽车工业更多发展可能性。
然而,挑战与风险同样不容小觑。
首先,传统压铸设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不可谓不“卷”,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新进入者不仅是搅局者,更需要打破原有格局,因此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次,压铸技术复杂度比注塑更高,其加工的金属材料也有其特殊性,需长时间积累和实践,短期内难以形成绝对优势。
力劲集团的正高级工程师蔡恒志先生既是全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委员会TC71委员,也是全国铸造标准化委员会(TC54/SC4)和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委员会(TC186)委员,他在接受聚风记者采访时,详细地介绍了注塑和压铸两种技术的同与异。注塑和压铸都需要精密的模具来实现产品的最终形状,成型后都需要经过冷却固化的过程才能从模具中取出产品。不同点在于注塑主要针对热塑性塑料,熔融温度在140-300℃以上;而压铸主要针对金属,如铝合金、锌合金、镁合金等,熔融温度高达620-800℃左右。压铸使用的压力远高于注塑,这有助于金属在模具中更好地填充。注塑的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更适用于塑料制品的大批量生产,注塑机对于不同塑料制品的通用性较强;而压铸则适用于需要高尺寸精度、高强度和良好表面光洁度的复杂形状金属部件,但其设备和模具成本高,不适合小批量生产,且金属液态时流动性有限,对于细小或内部结构复杂的制件有局限。压铸的特点要求跨界玩家必须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投入,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果不能迅速取得成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力劲公司蔡恒志
另外,涉足压铸新领域,需重新构建供应链,这存在着不确定性风险。此外,注塑的应用比较广泛,相比而言压铸的应用领域现阶段还颇为狭窄,更显小众。因为从成本上考量,压铸并不适合小批量生产,所以一些生产量有限的产品如果利用压铸工艺,是确确实实存在风险的,即便是当下十分火爆的由特斯拉(Tesla)公司所引领的一体化车身压铸成型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由力劲压铸机生产而成的一体化车身
压铸行业的门槛更高,在机器和模具上的投入远远超过注塑行业,动辄几千万上亿元,因此蔡恒志提醒后来者务必防范投资风险。他以汽车举例,汽车行业是压铸装备的最大用户行业,约60-70%的压铸件被用作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并不能保证每一款都能热卖,很难都做到几十万辆的生产量,一旦某一款车投入市场遭遇失败的话,其所采用的压铸装备并不能象注塑机那样更换模具即可转产,从而会成为一堆无用的废铁,巨大的资金投入就会打水漂,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发展前景:跨界融合,共塑(铸)辉煌
注塑机企业跨界压铸设备领域,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压铸周刊》的主编曾伟立先生在与聚风记者做电话交流时表示,注塑机厂商入局他所处的压铸行业是一件好事情,虽然肯定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但通过竞争,将不断地推动压铸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将压铸工艺应用到汽车、3C(消费电子、计算机、通讯)、电动工具、建材、五金之外的更广泛领域之中,比如为新能源、轨道交通、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新领域生产高性能、高精度的压铸件。
《压铸周刊》曾伟立
当然,跨界之路并非坦途,成功并非唾手可得。面对种种挑战与风险,注塑机企业在压铸领域的深耕,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克服技术壁垒,建立品牌信誉,同时还要应对来自传统压铸设备制造商的竞争压力。唯有持续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这场跨界风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注塑机厂家跨界生产压铸装备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既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遭遇挫折,是创新还是冒险,还需时间来验证。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些注塑机厂家未来如何在压铸机市场上书写新的篇章,“铸”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