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石化产业逆势发展透视 千亿石化城喷薄渤海湾
2018/1/12 0:00:00 来源:齐鲁晚报 关键词:聚风塑料网
东营市,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城市,伴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东营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石油石化城。但近年来,胜利油田资源接续不足、开采成本高的问题不断凸显,在低油价冲击下一批批低效油井被迫关闭,引发了广泛关注。就在不明就里的人们以为东营市就此拉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序幕时,东营市石化产业2017年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及东营市正筹备今年举办首届国际石油化工展览会、以此为平台吹响进军全国化工园区前五强的号角,两大爆炸性产经事件瞬间吸引了全行业的目光。在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产业转型、产业接续难题的背景下,东营市为何能逆势而上、节节攀升。就此,记者日前走进东营石化产业聚集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业界一探究竟。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产业区
转型:敢为人先领立潮头
采出100吨,90吨乃至更多的是水,目标的油气采收率则不断下降,资源接续不足的瓶颈凸显,再叠加近两年国际油价大跌,国内大庆、胜利、大港、中原、江汉等众多老油田都陷入了大麻烦。受此影响,与油气开发相伴而生的炼化、化工等产业自然也可能面临着油源不足、“吃不饱”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受限。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记者开门见山地抛出了自己的疑问:东营市作为一座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随着近年来胜利油田资源接续问题显露,当地石油工业发展式微,石化产业是否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东营港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何宝民的回答既让记者惊讶,也颇受鼓舞。“我市石化产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和影响,反而更加健康快速发展,这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更得益于我们的产业转型走得早、调得快、抓得实。”
据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背靠胜利油田有落地油和“换烧油”的资源优势,东营市形成了国内第一批地炼企业,当时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规模较大的地炼企业就有12家。这些地炼企业在夹缝中顽强生长,通过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工艺水平、产品质量、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始终勇立国内地炼产业发展的潮头。石化央企和地炼企业比翼齐飞,产业经济发展的活力、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都非其他老石油石化基地所能比拟。
特别2015年,国家政策层面将进口使用权向民营企业放开,东营市的地炼企业通过关停、拆除落后装置,按要求淘汰足够规模的落后能力,就可以获得等量的进口原油用油资质,这极大地解决了东营地炼企业的原料瓶颈问题。
截至目前,东营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6900万吨,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其中,当地有10家地炼企业获批原油进口使用权,共计额度2680万吨/年原油,待审批企业6家,预计将达到3800万吨/年。这些进口原油指标,对于支撑助推东营市炼化产业和地炼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料保障。
如今的东营,聚集了全国1/4的地炼产业、1/5的橡胶产业、1/3的石油装备产业,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居全国前列,成为富甲一方的石化重镇。富有活力的产业结构,精进求新求变的发展传统和氛围,不断丰富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备的基础配套,都让东营市、东营港经开区成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端石化产业集聚的一片热土。
领跑:千亿石化基地崛起
在诸多有利条件的作用下,近两年东营市虽然石油产业乏善可陈,但石化产业的表现可谓惊艳。尤其是2017年以来,随着石化市场的全面回暖,东营石化产业捷报频传。以东营港经开区为例,1—10月,港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7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5.8亿元,同比增长22.5%。2017年全年港区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1亿元,同比增长21.6%,首次跨入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之列,实现历史性跨越。
追溯东营市逆势而上建成千亿石化基地的经验,记者从东营港经开区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找到端倪。尽管石化产业基础良好,但政府对石化产业的布局规划和管理引导从未懈怠,而是在加快完善。2015年,东营市在山东全省率先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对化工生产企业全面开展评级评价,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企业。2016年,为优化全市化工产业布局、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东营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调整化工产业布局的意见》,确定了1+N化工产业布局规划。“1”主要是东营港经开区,并辐射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和利津滨海新区;“N”就是指符合条件的35个重点化工企业园区。
梦想:进军“第八极”、前五强
东营市委副秘书长、东营港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杜振波向记者描述了港区发展的宏大远景,也分享了自己关于港区建设的理念思路。他说,国家已经确定“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等七大石化产业基地。而东营市地处化工第一大省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土地、产业等综合优势,将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石化产业基地的“第八极”。
据介绍,目前东营市正在开展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争取工作,以卓有成效的发展业绩力争早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后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国家级战略支撑。
按照东营市“一个产业,一个展会”的总体布局,2018年5月29日-31日,东营市将隆重举办首届国际石油化工展览会,并同期举办全球石油贸易峰会、全国化工高峰论坛、全国化工科普展及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向东营石化产业隆重推向全球、面向世界。喷薄而出的东营,已经站在奋力跃升的历史关口。
按照东营港经开区的规划,到2020年,港区将形成以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为基础,以多元化原料加工为补充的产业体系,达到3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烯烃、200万吨/年芳烃的基础产业规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化工园区前八强。到2025年,形成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为主体,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的高端化、清洁化产业体系,打造聚烯烃树脂、聚碳酸酯、己内酰胺、尼龙66、T等五大化工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的化工及新材料基地,进入全国化工园区前五强。届时,全国化工看山东、山东化工看东营的景象,将惊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东营港5万吨级原油码头上油轮正在卸油。